與您同覓美麗人生
seeking a beautiful life with you
2006年5月20日,苗族銀飾鍛制技藝經國務院批準,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苗族銀飾是我國文化中的瑰寶,閃爍著苗族人民的智慧。
苗族銀飾鍛制工藝是世代相傳的,由于生產條件的限制,苗族工匠對銀飾的加工過程全靠手工,因而練就了高明的手工工藝能力,使得苗族的銀飾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的精工之作,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。
傳統的苗族銀飾,蘊涵著苗族圖騰、巫術、民俗等方面的文化記憶。苗族先民相信銀飾具有驅邪、解毒和祛病的功能。在盛大的節日儀式上,苗族姑娘都要把銀飾佩戴起來與盛裝相配。擁有眾多銀飾盛裝的苗族姑娘充滿自豪感,她的父母會得到得到人們的尊重。
苗族銀手鐲
苗族銀飾全系手工制作,有30多道工序,形成鑄煉、錘打、焊接、編結、洗滌等一整套工藝過程。
首先是鑄煉,即將銀料放在“銀窩”(坩堝)內,把坩堝放在爐子上,用木炭全部蓋好,用風箱鼓風增高溫度。銀料全部溶化成液體后,把它倒在卡條狀的糠槽內。約半個小時后,銀料凝固,再取出趁熱錘打。
錘打是先將熱銀錘打成四方形長條,若需制銀片,則把它攤寬,若需制銀絲便錘成細圓條,再用絲眼板拉絲。苗族銀飾多由方條、圓條、張片和細絲組成。方條、圓條做工粗,工藝較為簡單,多為錘打而成。張片制作較為精細,工藝要求也高,耗時較多。先將銀條錘成大張薄片,然后按需要剪成小塊,放在模子內壓成花紋輪廓,再貼在松脂板上鏨刻成細致的花紋。銀絲制作更為復雜,分粗細兩種。苗族工藝師掌握了熟練的抽絲技藝,他們用一個特制的絲眼板,板上有粗、細、方、圓不同的眼孔,可以拉出4毫米直徑的粗絲,也可以拉出頭發絲般的細絲。這種拉絲工藝令人嘆為觀止。
將各種組件合成的過程就是編結過程,編結時輔以焊結等工藝的使用,將不同的組件固定在一起成型。
最后將整件飾品放入特制的溶液中洗滌,去除污漬,或將一件件古舊銀飾放在溶液中洗滌成光亮耀眼的飾品,這是最后一道工序。
苗族銀飾的加工,全是以家庭作坊手工操作完成。苗族銀匠不僅在鐵砧勞作上是行家里手,在造型設計上堪稱高手,他們從傳統的刺繡和蠟染紋樣中汲取創作靈感,并根據傳統習慣、審美情趣,在細節、局部的刻畫上推陳出新。經過銀匠巧奪天工的設計和加工,件件銀飾各具特色。尤值一提的是“呆四連環梅花套戒指”,它如同現代的小魔方,由四個連環組成,每個連環上有“<”形狀,平折成90度,其上飾有數朵梅花,每環交錯套在一起,能分能合。此戒指若分開后,不熟悉的人就很難以復原。
苗族銀飾制作工藝很復雜,著名的有銀花、圍腰鏈、銀羽、銀泡、銀雀、銀索、銀冠、銀羅漢、銀鈴、銀鏈、銀花、銀耳環、銀蝴蝶、銀牌、銀披肩以及銀冠等。制作這類銀飾費工極大,有的要經過多程序的加工,如制銀索,要將銀拉成細如頭發的銀絲,然后集數十根銀絲編成每面都呈“人”字形的六棱銀索,需要銀獎有很好的視力;再如一付銀角需要200多片銀花焊接而成,而每一片都是要經過手工編制和焊接一點點完成的。
苗族銀飾有頭飾、胸頸飾、手飾、衣飾、背飾、腰墜飾和足飾。頭飾包括銀角、銀扇、銀帽、銀圍帕、銀飄頭排、銀發簪、銀插針、銀頂花、銀網鏈、銀花梳、銀耳環、銀童帽飾等。胸頸飾包括:銀項圈、銀壓領、銀胸牌、銀胸吊飾等。手飾包括銀手鐲、銀戒指。衣飾包括:銀衣片、銀圍腰鏈、銀扣等。背飾包括銀背吊、銀背牌等。腰墜飾包括銀腰帶、銀腰吊飾等。足飾為扭絲狀,兒童佩戴用來避邪。
隨著旅游業的興起,黔東南成了國內最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,苗族銀匠師傅高超的技藝無疑是吸引游客的一大亮點。雷山縣西江鎮苗族銀飾店鋪櫛次鄰比,游客到西江,必進銀飾店。雷山縣還在縣城建設“銀匠一條街”,吸引銀匠們在一條街上購買門面和住房,藉以提高雷山縣城的文化品位。
凱里市以建設具有苗族侗族民族文化特色的國際旅游城市為目標,大力落實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,出臺多項優惠政策,讓備受國內外游客青睞的苗族銀飾走出大山,落戶凱里,并在在凱里大放異彩。